作者:张林强
发表时间: 2009-09-09
并购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举措,并购的目的是获得优质资产、资源或者能力,由此让企业更具生命力。然而,并购行业并不总能达到预期目的,往往因为并购企业在文化融合上出了问题。
并购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举措,并购的目的是获得优质资产、资源或者能力,由此让企业更具生命力。然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很大一部分的并购行为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并购主体未从并购企业中获得预期的竞争力贡献,同时,起初看来并购企业的亮点也不知去向。经常性地,我们都会把并购的不成功归结为并购双方之间的文化融合问题。刨去正常经营行为中遇到的大经济环境、产业及行业环境变化对并购结果带来的不确定影响外,企业文化在并购中到底发挥一个怎样的角色,是不是正如大家所认为的那样:并购成败的关键在于并购企业文化融合的成败。
企业文化营销始于并购前
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了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在并购前,有意并购的双方就已经严格审视了彼此的文化。一个企业是否具备深刻鲜明并持续坚守的文化,决定着企业本身的能力及发展前景。所以,并购双方在寻求并购机会之前就要进行有意识的针对企业文化的营销。
最有效率的企业文化营销,是企业文化展示。所有并购主体与并购企业之间关联的界面,都是展示的舞台。并购主体的领导者风格、谈话方式、团队关系,甚至衣着、名片及文本文件等等都是展示的介质。对并购双方来讲,企业文化营销的结果是获得彼此的信任、坦诚和融为一体的意愿。
中高层是企业文化融合桥梁
无论并购前期做好了怎样的并购后企业文化融合的铺垫,当并购消息一宣布的时候,并购企业员工多半还是要下意识地表现出恐惧、茫然甚至失落。这种第一反应不区分并购主体是谁,起初的动机如何,只是一个类似在对自身界定范围发生质变时的本能反应。这种反应即便是企业内部在进行某种大的变革时也会出现。正因为这样,并购主体此时不需要急于去扑灭这种紧张感,忙着给予各种各样的承诺,重要的是给并购企业时间,让它自适应、调整。
并购初期,恐慌情绪更多集中在并购企业中高层。此时与并购企业的高层在并购后战略方向调整上要沟通彻底,保持理解一致。要明确,再明确并购企业在大企业中接下来的定位、使命和目标。这同样也是一个不可操之过急的阶段,在想法没有达成一致之前,其它一切行动诸如外派人员、组织机构调整、资源协调配置等等,抛出去以后都如散沙一样,落下水面,找不到关联。
那么,如何让并购企业的高层在战略层面与大企业一致呢。贴身服务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并购主体通过组建临时工作组的形式,临时小组的成员可以来自并购主体的各个业务及管理单元,以贴身服务的方式来帮助并购企业高层快速深入了解企业。整个过程中,临时工作组除了进行信息传递这一主要职责外,还要担当企业文化阐释的职责。如果说并购前是企业文化展示的话,那么现在就是通过具体的事务处理,人员交往,故事示例来更为生动真实地阐述释义实证并购主体的文化。
融合要吸取双方文化的精髓
一提到并购企业的文化融合,多数人就会想如何将并购企业的文化并入并购主体的文化。我们说这是一个错误的思维方式:文化从来都是一个生态机体,文化与机体之间互动相生,两个机体(并购主体与并购企业)相合并的时候,产生新的机体(大企业),那么接下来就是大企业的企业文化,并不存在并购双方哪一个文化要被全吸纳或者被全抛弃的问题。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正如一个人的价值观及生存哲学决定着这个人的成长路径。企业文化来自企业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成功基因属性,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成长经历和背景,因此沉淀下来的成功基因属性也有所不同。上述提到的双向信息流动就是为了让并购双方都尽可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相对客观地理解各自沉淀企业文化的来龙去脉和确切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合理适用有针对性地对文化进行共同阐述、调整、树立和固化。
企业文化融合要由物及人
这是一个有机的过程,不是双方孰多孰少的物量过程。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所要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任何企业都天然地拒绝行为的改变,换句话说,企业都有保持现有行为方式的倾向。因此让并购双方真正进行有机的文化融合是艰巨的任务。
在战术层面进行企业文化融合时,怎样迈出第一步至关重要。因人的活动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因此在对人的活动进行解释与改善前,我们先对物的外在表现进行融合及统一,从办公物理环境、工装、LOGO,直至文件模板、技术标准等,这类能够依据科学分析就给出好与坏的实物最为容易统一理解及接受。其次,是对制度、流程及基于信息化的操作事务的统一理解及接受。
对制度和流程及基于信息化操作的理解及接受。这里所指的制度和流程,包含了大量的企业文化信息,也可以说,企业文化的大部分内容都是通过制度及流程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活动、培训等灵活生动的方式帮助员工来理解制度、流程的真正内涵。
经过制度流程固化下的员工行为,经过领导风格传导下来的领导行为,直接指引着企业的经营行为。经过多次反复的探索与磨合,大企业的文化在并购双方的互动中逐渐得以确立。
总的说来,并购企业文化融合的具体实施要由物及人,由下至上,循环往复,评估改善。
文化基因不是注入而是播种
很多并购主体在并购手续一俟结束,马上就通过外派人员、统一财务管理、下达管控制度,以最快的速度对并购企业进行全面控制。似乎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将并购到位。殊不知这样最容易把饭做夹生饭。
生生进入的人财物显得十分突兀,并购双方之间反倒越来越生份,不要说这些人财物是否能代表着并购企业传达过来相应的目的和精神,反倒是促进了彼此各自强化了原有的文化。最直接的表现,要么是彼此沉默的谎言,要么是企业的效率急剧下降。这是并购主体与并购企业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且一旦开始,如顽疾难除。
企业并购文化融合的时候,切忌强行注入,因文化的自生性,一定要先播种。同样的基因在不同的环境里表现也会有所不同,但不能外在的一致性而扼杀了成长中的适应性。
在进行企业文化基因播种之前,首先将并购主体与并购企业进行梳理与映射,在对业务与管理诊断规划时,深入挖掘将对现在及未来企业经营起决定作用的已有及潜在的文化基因,对任何一方已有但需要淡化的企业文化基因用强化其它企业文化基因或者转移该企业文化基因的方法进行改良;对需要加强的企业文化基因要从多方面进行分解,并将更小基因移入企业文化基因成长性较好的方面。
并购文化融合要神似形不似
一个集团企业往往拥有大最不同的产品,构成庞大的产品格局,并形成各自的品牌。因品牌与文化之间的唇齿关系,我们不禁会问,是不是这样的企业并购就不需要企业文化融合了?
回答正恰恰相反,这样的并购案例中,并购双方不但进行了企业文化融合,而且将企业文化融合的手法在经验的积累下应用到了极致。
并购是一个相互吸引的过程,在大集团进行并购时,几乎不用走什么弯路:自身的竞争力积累可以直接复用到并购企业上,而自身最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基因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播种与成长,因为这个时候的并购企业正以最开放的胸怀与最肥沃的土地等待着这样的机会。对于并购企业自身的品牌外在表现,也是大集团自身的文化基因层层分解下的局部内容,我们看到的每个品牌只是一颗枝繁叶茂大树上的一枝而已。
集团企业正是有魂的根,有力地支撑着看似不相关的每个并购企业。并购主体和并购企业彼此相生相长,达到神似而形不似的境界。
文章来源 北大纵横
销能咨询 培训部编辑
上一篇:有时浪费是一种美德
下一篇:从“以终为始”到“有所不为”